2023-08-09 19:07 来源:战歌公会 作者:战歌公会 浏览:
各地文庙的祭孔仪式大致相同。传统的曲阜孔庙的典礼由孔府组织。丁祭前,“屠宰户”身披红绸在孔庙寝殿后面的“神庖”宰牛羊,准备祭品。大祭前三天,衍圣公到孔庙斋宿淋浴和习礼。地方文庙则有严格的禁忌:“每岁仲春秋上丁前二日,各衙门设斋戒牌,不饮酒,不食蒜薤,不吊丧问疾,不听乐,不理刑,不判署刑杀文字,不预秽恶事。”可见古代祭孔是十分严肃的事情,在地方统治政治生活中可谓大事也。
大成殿里,正面神龛供奉孔子脱胎塑像(地方文庙则是牌位),孔子像两旁有复圣颜回、述圣子思(称东配),宗圣曾参、亚圣孟轲(称西配)像(牌位),称为“四配”;配享祭祀的人物经过历代的变更增添,民国初年才祭祀的人物经过历代的变更增添,民国初年才最后认定。闵子骞、冉雍、子路、子贡、子夏、有若(称东哲);冉耕、宰予、冉求、子游、子张、朱熹(称西哲)等十二人像(牌位)称为“十二哲”,依东西向排列;大成殿前东西庑的两厢中,供奉历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人物共计156人(曲阜孔庙)。其中,以明道修德的“先贤”总记七十九人,供于东庑者四十人,西庑者三十九人。以传经授业为主的先儒共七十七人。供奉于东庑者三十九人,西庑者三十八人。这些先贤先儒包括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祭祀时,主祭在孔子像前跪拜。所有“四配”、“十二哲”和“先贤”、“先儒”神位前也都有人祭祀,叫做“余祭”。主祭跪拜的同时,他们也在自己面地的神位前跪拜。
文庙大成殿是祭孔活动的主要场所。拜台是司仪的场地。文庙祭祀器是比较专门的礼乐器。在各地文庙大成殿里,孔子及四配十二哲牌位其须弥座前,安放有“大成乐”——由八种材料: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制成的“八音”乐器:1.匏:笙。2.土:埙。3.革:晋鼓(大鼓、建鼓、应鼓、博拊。4.木:敔、柷、舂牍。5.石:特馨、编馨。6.金:镛钟(大钟)、镈钟、特种、编钟。7.丝;琴、瑟。8.竹:笛、箫、管等。陈列的乐器有与编钟对应、其中有16件按石质厚薄发音的“编馨”,有一曲之终击响的“特馨”和风箫、瑟、笙等。四川德阳文庙现存的清代编钟一套,从天而降完整音质纯正,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各地文庙大成殿还有豆、笾、镫、簋、爵、甒、勺、罍、铣、枓、禁、篚等古代祭器。这些祭器的用途如下:1.豆:盛肉酱、泡菜和醋酱之类带汁的食物,放在宴会现场,以备食用。2.笾:盛干肉,放在宴会现场,以供食用。3.镫:盛不加佐料的汁肉汤,在宴会现场和豆放在一起。4.簋:盛黍稷饭,并用来吃黍稷饭的。5.爵:酒杯的一种,饮酒用。6. 甒:盛醴酒。7.勺:从甒里舀出酒来,注入杯类器物。8.罍:盛水。9.铣:盛水器,盥手洗爵时放在地上接脏水用。10. 枓:从罍中舀出水来,盥手洗爵时由上浇下。11.禁:放甒在上面。12.篚:盛酒杯,如爵以及舀酒器勺、柶等。
祭祀时,祭品有猪、牛、羊三、牲,有盐、猫血、芡米、菱角等。
大祭之日,祭典从夜半子时开始。主祭穿古代祭服,由鸣赞、引赞引导,身边跟随手罩、提炉、纱灯、跟班等人。先在杏坛磕头,然后由侧面走到大成殿前的平台台阶,到大成殿门口,提炉,纱灯留下,跟班随主祭进大成殿拜台。
由于祭孔程序均为皇帝钦定,比较繁琐。各地方县志中均对此作了记载。祭祀的主要仪式叫“大成殿释典礼”,按“鸣赞”“引赞”的呼吟,整个过程由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和送神共六部分组成。
总体上的六大程序僵各地文庙都是保持一致的,不过在司仪的口令中,各地根据自身文庙的建筑特点和地方习俗仍出现了一定的差异。东南沿海和内地则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如在参祭人员的称呼上,内地一般由:主祭官、陪祀官、分献官、通赞、引赞、鸣赞、读祝生、乐舞生组成。东南沿海一带对上述人员则称呼为:正献官、分献官、纠仪官、鼓部长、大通、东节、西节、正引赞、副引赞、祝文官、乐舞生等。下面是清代中后期四川的一些县志的不同版本所记载的祭孔活动程序。这些程序基本上一致,由皇帝下发至各地执行。可见清代祭孔已经程式化。即使有不同,也只是司仪者口令不尽相同或者评议表达方式不同。如奏乐,有的县志就没有那一章。
正祭日,主祭、分献、陪祀各官,入两门序立。通赞唱:签竹版。引赞唱:更衣升堂。引各官从东阶上。序爵、序事、请祝。请祝版至。签名。各官书名。下堂。从西阶下。通赞唱:启户。各门大开。乐舞生就们。执事者各司其事,主祭官司就位,分献官就位,陪祭官就位。文东武西,瘗毛血,司毛血生将毛血捧从中门出,埋于西隅坎内。收生馔盖,举迎神乐,奏《咸平》之章。乐作。引赞唱:诣西北神隅。引众官至。神降复位。通赞唱;参神。鸣赞唱:跪,叩首。行三跪九叩礼。兴,平身。众官俱立。乐止。通赞唱:行初献礼,奏《宁平》之章。引赞唱:诣盥洗所,浴手,净巾。诣酒尊所,司尊者举酌酒升坛。导承祭官由东阶上入殿左门。诣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前,跪,叩首。行一跪一叩礼。兴。奠帛。捧帛生以帛跪进,承祭官接帛拱举立献案上。献爵。执爵生以爵跪进,承祭官接爵拱举。立献正中。跪叩首,兴,不赞。诣读祝位跪。鸣赞唱:众官皆跪。引赞唱:读祝文。读祝生至祝案前一跪三叩,捧祝版立于案左。跪,读祝。读华,捧祀版至正位前,跪,安帛匣内,三叩首,退。乐作。引赞唱:叩,兴。承祭及各官行三叩礼。通赞唱:行分献礼。引赞唱:诣复圣颜回神位前,跪,兴。行一跪一叩礼。奠帛。捧帛,跪进于案左。承祭官接制拱举。立献正中。跪,叩首,行一跪一叩礼。兴。不赞。诣宗圣曾子神位前,奠帛,献爵。如前仪。其十二哲两无记名分献官升坛。奠帛,献爵。亦照承祭官。礼毕。引赞唱“复位”。承祭官司从西门出,西阶上。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通赞唱:行亚献礼。举亚献乐,奏《安平》之章。乐作。引赞唱:升坛。由东门入,献爵于左,如初献仪。毕。引赞唱:复位。承祭官由西门出,西阶下,及分献官各复位立。乐止通赞唱:引福受胙。引赞唱:诸饮福受胙位。承祭官至殿内立。捧酒胙二人,取正中一爵,羊左一膊,自正位案前拱举至福胙位右旁。跪,接福座二人在左旁跪。引赞唱:跪,饮福酒。承祭官爱爵。拱授接爵执事。受胙。承祭官受胙。拱举授胙执事。由中门出正阶下,送献官署。叩,兴。承祭官三叫首,兴,复位。通赞唱:谢神。鸣赞唱:跪,兴。承祭、分献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通赞唱:撤馔。举撤馔乐,奏《咸平》之章。乐作。鸣赞唱:跪,叩首。承祭分献及陪祀各官俱行三跪九叩礼。兴。乐止。通赞唱:诣送神所。众官员俱至戟门。神去。众官打躬。通赞唱:捧祝帛馔各恭诣燎位。捧祝帛生至各位前一跪三叩,捧起,祝在前,帛次之。捧馔生跪,不叩,捧起,在后。各送至燎位正位。帛爵俱由中门出。承祭官退至西旁立候,祝帛馔过,仍复位立。通赞唱:望瘗。举望瘗乐。与送神同。乐作。引赞唱:诣望瘗位。举柴焚祝帛。祝帛焚将半,复位,乐止。通赞唱:阖户。鸣赞唱:礼毕,散班。
民国初至30年代末,孔庙基本遵循上述程序祭孔。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开始,曲阜孔庙的祭活动大为简化,从原来子里弄祭改为早上7点。献爵献胙改为献花圈。跪拜改为鞠躬。古典服装改为长袍马褂。16岁就开始在孔府当差的孔繁银回忆当时曲阜孔庙的“国祭”程序是:1.全体肃立。2.奏乐。3.唱国歌。4.献花。5.读祝文。6.行三鞠躬。7.奏乐,唱孔子纪念歌。8.行一鞠躬礼。9.礼成。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的曲阜孔庙“国祭”又是这亲的程序:1.典礼开始。2.全体肃立。3.主祭者就位。4.陪祭者就们。5.与祭者就位。6.上香。7.献花。8.献爵。9.读祭文。10.全体向先师行三鞠躬礼。11.礼成。民国年间祭孔程序变化幅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组织力量对祭孔典礼进行了专门研究,1967年以后,以台北孔庙为代表的台湾孔庙对祭孔礼仪进行了认定,重新统一了程序。这些程序概括起来,包含了37个步骤。
1. 释奠典礼开始。2.鼓出严,便燃庭燎香烛。乐、佾生及执事者各序立丹墀两旁。3.鼓再严,引赞引陪祭官至丹墀两旁序立。4.鼓三严,引赞引各县官至丹墀两旁序立。5.执事者各司其事。礼、乐、佾生按建鼓五步一顿之节奏,分别移步就位。6.纠仪官就位。随引赞就位。7.陪祭官就位。随引赞就位。8.分献官就位。东西配等八位分献官,各随引赞由大成殿两侧诣盥洗后就位。10.启扉。开启仪门及棂星门。11.瘗毛血。执事者捧毛血盘诣瘗所,将太牢(三牲)之毛血埋于土中。12.迎神。乐长唱:长奏《咸和之曲》,钟鼓齐鸣。迎神队伍由棂星门中门进入时,通赞唱全体肃立。13.全体行三鞠躬礼。迎神队伍由仪门返回大成殿前天井中央时,通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14.进馔。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执事者捧铏进馔。15.上香。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正献官与各分献官同时各随引赞诣各神位前上香,行三鞠躬礼后回复原位。16.行初献礼。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麾生举麾,节生举节乐舞并起。正献官随引赞诣神位前行初献礼、奠帛、献爵、行三鞠躬礼。17.行初分献礼。分献官各随引赞诣东西配、七西哲、东西庑计初分献礼。18.读祝文。乐长唱:乐止。通赞唱:全体肃立。19.全体行三鞠躬礼。读祝毕,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20.行亚献礼。乐长唱:乐奏《安和之曲》,钟鼓齐鸣,麾生举麾,节生举节乐舞并起。正献官随引赞诣神位前行初献礼、献爵、行三鞠躬礼。21.行亚分献礼。东西配、东西哲、东西庑分献官行亚分献礼。22.行终献礼。乐长唱:乐奏《景和之曲》,钟鼓齐鸣,麾生举麾,节生举节乐舞并起。正献官行终献礼、献爵、行三鞠躬礼后,随引赞回复原位。24.上香。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25.恭读祝文。通赞唱:全体肃立。26.全体行三鞠躬礼。读祝毕,通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27.奉祀官司上香。乐长唱:乐奏《宁和之曲》,钟鼓齐鸣。28.饮福受胙。正献官随引赞诣香案前饮福受胙后回复原位。29.撤馔。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钟鼓齐鸣。执事者撤馔。30.送神。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钟鼓齐鸣,通赞唱:全体肃立。31.全体行三鞠躬礼。迎神队伍至大成殿前天井中央时,通赞唱: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此时全体参礼者同时行礼。32.捧祝帛诣燎所。读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诣燎所。33.望燎。乐长唱:乐奏《咸和之曲》,钏鼓齐鸣。正献官司随引赞诣燎所望燎。34.复位。正献官引赞复位后乐止。35阖扉。仪门及棂星门,由执事人员一一关闭。36.撤班。正献官、联祭官、纠仪官相继随引赞退,继为礼、乐、佾生按建鼓五步一顿之节奏,分别移步退至丹墀两旁。37.礼成。
1. 祭孔沿革
作为国家行为的祭孔礼制可以追朔到二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辞世。此年,鲁国国君鲁哀公就开始祭孔,并称孔子为“尼父”。首开帝王祭孔的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猪、牛、羊)祀孔子,并诏诸侯、公、卿、将、相至郡,先谒庙而后从政。刘邦不但开后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开了后世帝王令地方长官上任前先谒孔庙后从政之先河。
汉明帝刘庄子于永平二年(59)下令“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汉书·礼仪志上》),这是国学、郡学祭祀孔子之始。刘庄又于永平八年(65)亲临辟雍,以太牢致祭孔子。永平十五年(72)刘庄至鲁,幸孔子故里,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
此后,历代帝王或身临,或派员到曲阜和太学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一种国家礼制行为二、八月的第一个丁日(上丁)在孔庙举行祭孔大典,这就是“丁祭”。后来,祭孔又多了一个“舞”(舞蹈),祭孔典礼逐步正规化、程式化,有孔、乐、舞三部分组成。孔子诞辰日(阴历八月二十七日),这一天祭孔仪式最为隆重,既是家族的大典,也是国家的大典。祭孔大典的程序、规格、主祭陪祭官员、祭品等由朝廷颁定。整个祭典是在朝廷钦定的乐舞中进行的。
祭孔礼制是从周代的祭祀之礼演变而来的。最初的祭司包括“礼”和“乐”两个组成部分。礼,指礼仪、等级。乐,指音乐、乐舞。南宋大史学家郑樵在《通典》中说:“礼乐相须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
2.祭孔礼制规格 古代中国的祭祀规格,《周礼》作了如下描述:“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八佾就是八行八列六十四人,六佾就是六行六列三十六人,依次类推。 历史上的祭孔规格有两种,一种是中祭,另一种是大祭。中祭规格始于南朝·宋的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445),祭孔规格定为“以上公之礼,舞用六佾,设轩悬之乐,乐陈三面“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朝廷规定祭孔用“轩悬三乐”、“六佾之舞”,并行“三献礼”。明成化以前,祭孔属诸侯的规格。笾豆各十件,舞用六佾(舞人的行列)。孔庙当时属中祀,(太庙为大祀,因为太庙是天子的宗庙,行事天之礼。)明成化以后,祭孔用大祀,但无明文规定。直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才明文规定升祭孔为大祀。
大祭与中祭的不同之处非常多。有三点是最主要的:一是根据礼仪,大祭用八佾舞,舞生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人。中祭用六佾,六行六列,共三十六人。二是大祭时皇帝及皇帝成员亲临。中祭则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主祭。三是建筑规格不同。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命宫廷乐宫重新制定丁祭乐舞的曲谱。清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亲制《中和韶乐》,用于祭孔。乾隆朝堆积空的程序作了明确规定。乾隆钦定的祭孔礼仪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六种程序。分别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之章。舞姿则体现了“予、怀、明、德”等字的喻意,集中体现了孔子“仁德”、“礼乐”的主体思想。
孔庙祭仪清乾隆时规定有6种:
(1).释奠。这是唐宋以后专行于曲阜孔庙的一种祭仪。每年四次,每季的仲月(二、五、八、十一月)上丁日举行,所以叫“丁祭”。国子监和州县孔庙每年只春秋仲丁二祭。
(2).月朔释菜仪。每月初一(朔日)举行,较为简单,只行一献礼。
(3).月望行香仪。每月十五日(望日)在大成殿、崇圣祠、启圣殿、家庙举行。
(4).岁时常祭仪。是孔氏家祭,每年七次在家庙、崇圣祠举行。
(5).告祭仪。如衍圣公家中有事,奉祝文告于家庙的一种祭仪。同岁时常祭仪。
(6).祭中兴祖仪。五月二十九日,中兴祖孔仁玉(五代乱世,孔子四十二代孙孔光嗣遇害,光嗣独子孔仁玉恢复文宣公爵位,使孔子祀事绵延不断,所以,孔组尊孔仁玉为中兴祖)。主要祭仪为从家庙迎出孔鲤、孔伋、孔仁玉神主至诗礼堂,行三献礼(神主即木制牌位)。
3.祭孔乐舞器具、主要人员与祭品
祭孔乐舞器具,安质地一般可分为:金、石、竹、木、陶五类。按音质分则属于如下“八音”演奏乐器。
金:特钟(镈钟) 一至二件
编钟 一至两套(16或32 件)
石:特磐 一至两件
编磐 一至两套(16或32件)
竹:笛、排箫、龠 、箫 各若干件
木:(古击乐器)、 (古击乐器)各若干件
革:建鼓、应鼓、鼍鼓、博鼓、 (带长柄的摇鼓)鼓各二件
丝:琴六至八件,瑟四至六件
匏:笙 若干件
土:埙 若干件
另外,还有下列乐舞器具:
节和麾(用于指挥乐舞)
羽(右手执)龠(左手执)(文舞器具)
干(左手执)戚(右手执)(武舞器具)
礼乐服饰 若干
唐开元八年 720年 定十哲配祀孔子庙,以颜子为十哲之首
唐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文宣王 分别赠十哲及曾子等共七十七人公、侯、伯爵。祭祀时“乐用宫悬,舞用六佾”
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 诏春秋二仲丁祭孔时为大祀,舞用八佾
后周广顺二年 952年 后周太祖郭威莅曲阜祀孔子庙
宋建隆三年 962年 诏祭孔子庙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
宋大中祥符元年 1008年 玄圣文宣王 宋真宗赐孔子庙经史及器用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 加孔子冕服,桓圭一,冕九旒,服九章,从上公制。追封孔子弟子颜回等十人公爵,曾参等六十二人侯爵,封先儒左丘明等十九人伯爵
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年 至圣文宣王
宋景祐二年 1035年 诏释奠孔子庙用凝安九成之乐
宋元丰七年 1084年 增孟子配享,设位于兖国公之次
宋崇宁三年 1104年 诏易七十二子以周之冕服,诏名文宣王殿曰“大成”
宋崇宁四年 1105年 增文宣王庙像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又颁祭服制度于州县,令皆以法服行礼。
宋大观三年 1109年 释奠乐成。迎神、送神奏凝安,奠币奏明安,酌献、亚献、终献奏成安。乐章各有词曲。
宋大观四年 1110年 文宣王庙像改执镇圭,庙门增立二十四戟,并如王者之制。
宋政和六年 1116年 赐孔子庙正声大乐器、礼器各一副,颁释奠乐章于阙里
元至大元年 1308年 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皇庆二年 1313年 诏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十人从祀孔子庙
元延祐三年 1316年 诏春秋释奠孔子,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元至顺元年 1330年 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列七十子后
明洪武元年 1368年 明太祖诏以太牢祭孔子,并遣官到阙里致祭,赐祭田两千大顷,置林庙洒扫户一百一十五户
明洪武四年 1371年 更定孔子庙祭器乐舞。改笾豆八为十;祭器由木易以瓷;牲用熟,各设高案,乐舞生设一百一十人
明洪武十五年 1382年 命郡县通祀孔子。每岁春秋二仲丁行释奠礼
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 祭酒周洪谟请增孔庙礼乐。定笾豆十二,舞用八佾
明弘治九年 1496年 增祭孔乐舞生二十六人,与天子乐舞七十二人相等
明嘉靖九年 1530年 至圣先师 更定孔庙祀典
清顺治二年 1645年 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顺治十四年 1657年 至圣先师
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清圣祖至阙里孔庙祀孔子,行三跪九叩头礼,赐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悬于殿中
清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 升先贤朱熹于大成殿十哲之次
清雍正七年 1729年 颁内府新制大成殿祭器、镇圭、曲柄宝盖及二十四戟
清雍正八年 1730年 孔庙大成殿塑像落成,诏设圣庙执事官四十员
清乾隆十三年 1748年 清高宗至阙里祀孔子,后多次至阙里释奠孔子
清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 谕颁周范铜器于孔庙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年 奉旨将孔庙祭祀规格升为大祀
2024-01-13 [手游攻略]白荆回廊监督快速提升等级技巧攻略
2024-01-13 [手游攻略]原神凛冽严寒的掠影满分通关攻略
2024-01-13 [手游攻略]阴阳师黄金夜航第三天活动攻略
2024-01-13 [手游攻略]长安幻想九霄灵墟第七层前瞻攻略
2024-01-13 [手游攻略]正中靶心城墙选择推荐攻略